91金融

24小时免费咨询顾问

“先用后付”:披着便利外衣的新型消费贷陷阱

2025-07-18

对许多年轻人来说,“贷款”或许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,认为如果不办信用卡、不买车买房,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贷款。但其实“贷款”这个概念已经披上隐蔽的外衣潜入我们生活中了。

近年来,“先用后付”模式凭借“零门槛、无压力”的噱头,迅速俘获了大批年轻消费者。许多年轻人在电商平台购物时,看到一个“0元试用,先用后付”的选项,勾选后就可以先使用网购的物品,待工资到账后自动扣款,既解决了短期资金紧张,又避免了逾期风险。然而,这种看似贴心的服务背后,实则暗藏金融借贷的本质,甚至可能演变为新型消费贷陷阱。

“先用后付”的本质——信用贷款

表面上看,“先用后付”是一种延迟支付的消费方式,用户可先体验商品或服务,再在约定期限内完成付款。其最初应用于软件订阅、视频会员等数字服务,后逐渐渗透至电商购物、职业培训、生活服务等领域。然而,业内人士指出,这种模式与信用卡分期、消费贷等金融产品高度相似:

授信赊购属性:平台通过评估用户信用(如芝麻信用分、微信信用分)提供额度,消费者实际是“先用信用借钱消费,后还款”。

隐性成本风险:虽宣称“零利息”,但逾期可能产生高额违约金,虽还不至于影响个人征信,但随着大数据不断介入我们的生活,严重逾期日后可能会对申请其他贷款造成影响。

监管空白地带:不同于受严格监管的银行贷款,“先用后付”缺乏明确规则,易滋生诱导消费、信息不透明等问题。

“先用后付”下隐藏的消费陷阱

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报告显示,“先用后付”已成为投诉重灾区,主要存在以下风险:

诱导性消费贷款

部分职业培训机构以“先学后付”为名,诱骗用户签署分期贷款协议。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债务,一旦逾期,将面临催收和信用污点。

平台套路防不胜防

默认开通:电商平台将“先用后付”设为默认支付方式,且关闭流程复杂。

免密支付风险:误触下单直接扣款,缺乏支付验证环节。

隐藏条款:自动续费、高额违约金等内容以模糊条款呈现。

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

部分商家在签约时要求过度授权,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。

那么,面对“先用后付”潜在的借贷陷阱,消费者应该怎么做呢?

1.细读条款:重点关注还款规则、违约后果及取消方式。

2.量力而行:避免因“支付无痛感”而过度消费。

3.手动关闭免密支付:防止误操作导致资金损失。

4.保留证据维权:遭遇诱导消费或霸王条款时,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。

总之,“先用后付”本质是消费金融的变种,其低门槛特性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,但也容易让人忽视背后的信贷风险。在监管尚未完善的背景下,我们更需理性看待这一服务,避免“便利”成为“负债”的开端。